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西柏坡院 > 工作动态

本院协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

2025-05-12 20:23邢洪儒、张亮国史教育与马克思研究院 9478

  5月9日至11日,西柏坡红色教育学院协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在河北美院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37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95名专家学者和青年教师等参加了会议。西柏坡红色教育学院院长田爱民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发表致辞。

  以下为会议内容和部分现场图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多元文明交流互鉴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在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关键历史节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走向未来发展的前行之路。

本院协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 图1

    2025年5月9日至11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为主题的研讨盛会和思想盛宴在河北美院蓬勃展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河北美术学院联合主办,河北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倾力承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教育西柏坡红色教育学院、河北美术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协办。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防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37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95名专家学者和青年教师参加了会议。研讨会成员中包括了新疆、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上海、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西南、西北各省区市前来参会的教授、研究员、研究生和期刊主编,以及河北省各高校马院及省会有关科研机构研究志愿者。

    参会的专家学者们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人类学的宽广视野为主线,以共同体的核心理念为基础,深入研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从主旨报告的高屋建瓴,到分论坛的深入研讨;从理论的深度挖掘,到实践的路径探索,研讨会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是对人类未来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是对全球治理难题的积极回应,为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的公平公正与健康发展,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次会议,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重大命题,共同开启了这场理论与实践交织的思想盛宴。开幕式上,河北美术学院校长甄忠义、国史教育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邢洪儒先后登台,代表会议的主办方向大会致以诚挚的欢迎辞。他们言辞间饱含热忱,强调此次研讨会对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对会议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注入新活力的殷切期望。西柏坡红色教育学院院长田爱民登台发言,代表会议协办方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河北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裴红彬、河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执行会长陈忠升以稳健之姿主持了开幕式与闭幕式,确保会议流程的严谨与有序。

本院协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 图2

开幕式由河北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甄心恒主持。

本院协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 图3

邢洪儒代表会议主办方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背景和目的。

本院协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 图4

裴红彬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在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文化创新发展方面的工作。

本院协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 图5

田爱民代表会议协办方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介绍了西柏坡精神的当代价值。

    主旨报告环节,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场理论学术盛宴之上,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是为会议之“面”。

本院协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 图6

    首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宇文利教授的开场主题报告,从共同体理论最先提出、理念生成、深刻内涵、历史价值、重大意义多方面的系统有序与层层展开,使参会人员们迅即进入他所铺现的宏观视阈和氛围场境之中,为下面各论题的逐次展开奠定了总体性框架。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部副主任徐天启以“特朗普2.0下中国扩大南南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前景”为题,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恒赫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三重创新”为题,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王玉平以“从晏阳初世界IP到翟城村再度振兴”为题,韩中交流促进委员会、国际多边外交评议会代表(议长)李昌虎以“韩中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题,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席小荣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升华研究”为题,国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冯卫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百德福海参肽从中国走向世界”为题,国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二级巡视员张万彪以“经济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建”为题,依次作了主旨报告。对这一理念的思想内涵、精髓要义、本质特征、内在逻辑、理论意义、实践价值、战略前瞻、策略步骤,以及河北省的一些具象实践与建议方案进行高屋建瓴地研讨与论述。

    这些报告,如同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度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尤其是提出的一系列重点论题与重要观点,进一步把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列论述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让与会者沉浸其中,深受启迪,获益良多。

本院协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 图7

本院协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 图8

本院协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 图9

  三个分论坛更是如火如荼,细探脉络,深入肌理,成为研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体”。先后有40多位专家学者深入剖析这一理念,犹如一颗颗璀璨星辰,照亮了整个会场,引领众人思维穿梭于理论前沿与实践浪潮之间。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版块,沿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轨迹,探寻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通相融之处,为认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与关联性,提供方法论指导。

  “青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版块,聚焦青年力量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独特角色,聚焦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地区冲突等全球性挑战,探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的协同应对之策,以及全球治理难题下的破局之路,分享了国际贸易往来及文化交流活动的经验与启示。

  “文化交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版块,从古老的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到当今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共享;从传统民俗的国际展示到现代艺术的跨地域合作。挖掘了不同文明的历史积淀、价值观念与艺术形式,阐述了文化交流如何打破隔阂、增进理解的思考及建议,充分彰显了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润滑剂与催化剂作用。

  三天的研讨会,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更是一次时代的强音。主旨报告铺展理论广袤之“面”,分论坛深挖实践具体之“体”,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绘就了一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新与实践的壮丽图卷。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灯塔,照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行方向;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深沉厚重的根基,为理念注入温润如玉的文化滋养;以人类学为主线,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洞察当下人类需求与未来走向;以共同体为核心,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寻求全球共生共荣之道。在这场学术盛会中,专家学者们的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思维碰撞,观点交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的成功举办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于深度交流中拓展视野,于激烈讨论中凝聚共识。此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虽已圆满落幕,但其引发的思想余韵悠长不绝,为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我们坚信,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光辉指引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厚滋养中,以人类学视野洞察人性需求、以共同体理念汇聚全球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从理念照进现实,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进、开创未来的光辉旗帜,引领人类走向更加繁荣昌盛、和谐美好的明天!

本院协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 图10

本院协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 图11

本院协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 图12

本院协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 图13

  会后,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河北美术学院红色文化园、党史教育馆、民俗文化长廊、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等党建、思政、文化建设成果。

本院协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 图14

西柏坡红色教育学院院长田爱民

本院协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 图15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部副主任徐天启

本院协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 图16

会议现场

本院协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 图17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标签:理论  共同  人类  创新  研讨  


备案号:京ICP备12020865号-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联慧路99号 B座

未经合法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Copyright © 2022-2025

本网所刊登的各类文章、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转载请注明来源。

未注明来源本网或本单位的文章和稿件,内容均来源于其他平台,其版权归原网站所有;

本网转载发布仅作为传递更多信息和理论研究之用,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