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爱民院长在二月二吉祥龙三苏风文化传承活动上的讲话
2024-04-25 14:54 田爱民 西柏坡红色教育学院 4292
传承三苏文化 涵育家国情怀
——在二月二吉祥龙三苏风文化传承活动上的讲话
田爱民
各位领导、专家及全体嘉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三苏父子则是宋代文化史上最璀璨夺目的瑰宝。栾城是一个春秋置邑的古县,是“三苏”的祖籍,自古就有“形胜之地”的美称,也成为国内有识之士顶礼东方智慧、叩问人生真谛的文化圣地。三苏父子以其毕生的智慧和汗水,在中华文明史上演绎出一段扣人心弦的文化传奇与千里婵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留下一颗光芒四射、泽被万代的明珠,成为中华古典文化当中一个百世所宗、千古流芳的标杆性人物。今天我们大家在二月二齐聚三苏故里,挖掘和传承三苏风文化,以三苏文化一滴水映照中华文化绚丽光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我想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挖掘和传承三苏文化,必须深刻认识把握“三苏”文化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内涵。唐朝初年,苏氏家族出现了一位名人——文学家、宰相苏味道,苏味道即是“三苏”的先祖。及至北宋,苏味道的后辈中涌现出著名的“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在“唐宋八大家”独占三席,留下了“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佳话。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早在苏轼在世的时候,他即是文坛盟主,慕其名服膺其人者多不胜数,游走于其门下最著名的当属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的“苏门四学士”。苏轼一生著述丰硕,作品流播广远,对中国人文精神影响至深,更是千千万万老百姓心目中的诗词楷模、道德楷模、人文楷模、家风楷模、清廉楷模、为官楷模、生活楷模。经部文献在传统四部分类中占据着首要的位置,其政治与学术意义也最为重大。三苏父子在经学上各有所长又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苏氏经学体系。三苏解经,经史结合,考证严谨,兼採佛道,切合人情,其宗旨不在章句训诂,而在阐发义理以达到修齐治平、经世致用的理想和目的。苏洵著有《六经论》、《洪范论》、《太玄论》等,肇启宋代经论文献之先声。苏轼有《易传》、《书传》、《论语说》,且他对自己的三种经学著作十分看重,以为三书既成,“便觉此生不虚过”。苏辙则有《诗集传》、《春秋集解》、《老子解》等书,亦皆毕生精力所萃。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那么,何为三苏文化的精神内涵?我以为就是以三苏文化为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古通今,就是以三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千世界,就是以三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绝伦,就是以三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泽深仁。之所以说三苏就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例证,就是因为三苏文化具有中国的特色,如同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样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尚情操与璀璨光辉,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与深厚底蕴,这既是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和中国封面,也是三苏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价值符号。“天地一滴水,中华三苏文”。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三苏文化代表和含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此外还有三苏人物是那么的可爱可亲可敬可信,实际上就是中国人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可爱可亲可敬可信。因为近千年之前三苏人物离我们而去的背影,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中国人的正面。千年之前三苏人物的挑灯夜读与苦心钻研,乃是千年之后中华学子的万家灯火与发愤图强。因此,新时代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充分汲取三苏文化精髓,这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在未来的岁月中,心怀敬仰、善于汲取、深入挖掘、搞好传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次,挖掘和传承三苏文化,必须赓续千年文脉、涵育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本色,也是他们为政为文的主旋律。被称颂为“一门父子三词客”的三苏父子,其为文、为政、为人,都被后人推崇为理想的标杆。作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优秀代表,苏氏一门的家训、家风既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也丰富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虽经千年,历久弥新。三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治国理政的智慧,更有良好家风家教的涵养。苏洵治学严谨,《三字经》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终成一代大家。“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东坡崇尚读书的传世名句,充分展现了他对读书的热爱。“读书犹记少年狂,万卷纵横晒腹囊”,年轻时热血激昂的读书经历让苏辙记忆深刻。三苏父严子孝、兄友弟恭,苏母勉夫教子、勤俭持家,东坡坚忍不拔、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为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土壤。三苏家训“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必将影响子孙、激励后世,融汇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目前三苏家国情怀与教育理念带来的影响,早已伴随他们浩荡的才情、渊博的学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与宝贵财富,对于我们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不仅愈加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多元魅力,获得更新的理解与认知,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启迪和激励警示作用。近年来,栾城区一直致力于打造“三苏祖籍 味道栾城”的文化名片,建起了“苏东坡祖籍纪念馆”,修缮了苏味道墓和清明桥,多次举办“三苏祖籍文化节”,并组织学术论坛,还建成了栾城三苏小学,让孩子们“传承三苏文化 弘扬三苏精神”。除此之外,“三苏”文化大讲堂、“三苏”文化研学、领读中国等活动层出不穷,不断擦亮“三苏祖籍,味道故里”这一文化名片。加强自身修养,涵养良好家风,涵养浩然正气,应是我们挖掘和传承三苏文化的应有之义。而以三苏文化为师范,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勤俭齐家、廉洁从政、明德敬业、爱岗奉献,与国家休戚与共,以天下为己任,当是我们赓续千年文脉、涵育家国情怀的不懈追求。
时光无言,岁月留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苏门“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好家风代代传习,苏轼母亲程夫人“不发宿藏、不残鸟雀”的家教典故口口相传。三苏文化显如江河行大地山高水长,隐如静水流深滋润四方,泽被后代世道人心,涵养民族浩然之气。栾城人民对自己家乡由于出现苏味道这位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而感到骄傲,更为苏味道的后辈中产生了“三苏”这样的文学大家而感到自豪。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永恒主题。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2024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基础上,中共中央于2024年2月5日又发布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成为建党103年、建国75年之后全国首部规范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基础主干党内法规。《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全党全社会学好党史、用好党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为准绳,认真履行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主体责任,切实抓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将《爱国主义教育法》与《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贯通起来、统筹推进、一体落实,逐步把西柏坡红色教育学院打造成为具有国家级水平的高端教育平台,把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国家级水平的新型高端智库。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教育基地的正确领导下,深刻把握和切实发挥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在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展现积极的历史担当,更好地做到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努力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切实搞好党史国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深化促进“两个结合”等方面作出新的业绩和新的贡献,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场景建设中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谢谢大家!
二〇二四年三月十一日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